第212章 仁至已如此,贪腐仍不止!_大明崇祯:朕能召唤祖宗很合理吧
初五小说网 > 大明崇祯:朕能召唤祖宗很合理吧 > 第212章 仁至已如此,贪腐仍不止!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212章 仁至已如此,贪腐仍不止!

  洪熙大胖苦笑连连。

  永乐盛世谁接手都是盛世,这点他承认,确实富裕至极,但也经不起俩爹折腾啊!

  洪熙朝财政都让这俩爹干困难了。

  朱棣毫无惭愧。

  洪熙朝有多少钱他还能不知道?

  一百万两白银,还是拿的出来的,毕竟郑和每次下西洋,收回来的可都是金银珍宝。

  不过就算这个羊很胖,也不能逮着一只羊猛薅。

  毕竟是亲儿子。

  朱棣想了想,开口说道:“把朱寿大将军请下来。”

  “得嘞!”

  洪熙大胖松了口气,收回脑袋,御帘垂落。

  很快。

  御帘掀开。

  洪武大帝朱元璋撩开帘子,皱眉问道:

  “你有事?”

  朱棣连忙说道:“爹!我跟小厚照谈点事情,不着急,您先训着。”

  御帘放下。

  龙辇内传来几声哀嚎。

  “滚吧。”

  朱厚照急不可耐的飞速逃离,揉着发肿的屁股,呲牙咧嘴的走下龙辇。

  大将军嘴里还不断嘀咕着:“大将军怎么了,当皇帝不掌握军权那还是皇帝吗?你看看人家外面的国王,都兼着军国大权……”

  声音微不可闻。

  朱棣却听得一清二楚,瞪眼呵斥道:“你个小王八蛋自己挂帅肃清营还有理了?你知不知道,这要搁以前你这算是欺君!”

  朱厚照挠了挠头。

  乖乖的立在那,也不敢反驳。

  但肯定不会听进去,也不可能搭腔。

  孩子就是倔。

  朱棣咳嗽一声,说道:“昨天最后一批线膛枪已经送到你的豹宫了,你小子近来抄家得了不少银子,倒是够富裕的。”

  朱厚照苦着脸说道:“太宗爷,这一百两一支,真是有点贵了。”

  正德朝目前为止统共才查抄出来一千多万两金银,光是十万支线膛枪都要付出大半,着实不舍。

  还想试图讲一讲价。

  “胡闹!”

  朱棣呵斥道:“由检,把宝箱打开……刚才你在龙辇内也听到了,这小手枪一千两一把,太宗爷卖给你的还是大号的,才作价一百两银子,你要亏死太宗爷不成?”

  “啊,这。”

  朱厚照的脸皮终究不够厚,被宰了一笔,反而有些惭愧。

  “什么都不用说了,抓紧拨款,给由检一百万两,其他的都让由检铸成大明银币送来。”

  朱棣大手一挥,盖棺定论,而后一手抢过剩余八只左轮的宝箱,踏踏的走上龙辇。

  只留给二人一个霸道的背影。

  朱由检眉宇间尽是欢快之色:

  “嗯哼,大伯祖,记得白银纯度要高啊。”

  “什么话!”

  朱厚照嘀咕道:“说的跟我想给你假货似的。”

  “说到这……由检啊,我看话本故事里神仙都有点石成金的本领,你有没有……”

  朱由检顿了顿,背负双手,微微昂首道:“那你烧错香了,我们不是一个庙的。”

  “哦,你位格比较低。”朱厚照若有所思的点头道。

  朱由检顿时汗颜,匆匆走入龙辇内。

  此时。

  众位皇帝已经进入正题。

  郭桓案的卷宗被摆放在桌面上。

  朱元璋语气中夹杂着怒气道:“斩首三万多人,三万多人啊!甚至一些死罪的官吏都被降罪一级,这群人不贪能死吗?”

  朱由检眼观鼻,鼻观心,沉默不语。

  这一时期,洪武朝被杀的地方官吏升堂的戴着镣铐判案。

  那堂下的百姓都懵了。

  有的纠纷,都当庭被劝和解了。

  父母官也不愿意判。

  这要是败诉下狱,是不是还得跟犯人住一个监狱?

  那还咋判,这要是性情了,再给本官揍一顿,那谁受的了这个!

  朱元璋气愤不已,唾液横飞的说道:“若是之前也就罢了,而今咱给他们涨了五成俸禄,还是发的市面价值更高的大明银币,”

  “仁至已如此,贪腐仍不止!”

  “家中有田,还有地方士绅孝敬,这些咱都没管,只要不贪国家的东西咱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就这还不行!”

  “他们究竟想干什么!”

  众皇帝默然。

  洪武二十五年,太祖定明朝官俸,遂为永制,就是以后不许改。

  正一品是年俸1044石,折合白银五百两,二品是732石,折合白银四百两。

  这个数额相当于年薪百万级别了,在当时来说已经不低。

  只不过没办法与宋朝相比。

  宋朝一品虚职月俸禄120两,其他津贴240两,年俸禄四千两!

  一品实职宰相俸禄更高!

  月俸禄三百两,加六百两津贴,年俸禄足有一万余两!

  关键是洪武朝六部尚书才是正二品,想挂正一品衔,也是不容易,就算挂上了,每年俸禄也不过千两。

  与宋朝相差十倍!

  这谁受得了!

  事实上。

  上有政策,下有对策。

  明朝俸禄在后面,还是被偷偷涨了。

  自从三杨执政,趁朱祁镇年幼恢复了宋朝的保举制度,无需科举,靠五品以上官员推荐,走关系便能当官,这就给了百官一个额外收入来源。

  官员数量一下子多了不少,有的便是家人在朝中或军中挂个虚职,只领俸禄不干活,吃空饷。

  最后还是成长起来的朱祁镇下死命令撤销的。

  英宗名声不好是因为土木堡之变、夺门之变、擅杀功臣等诸多昏聩的决定导致的。

  但从英宗这个‘英’的谥号看,就能知道他本人在史书中评价颇高。

  最主要的原因,便是他十四岁就通过麓川之战掌握了军权,又将杨士奇拿捏的死死的,还让太监洪宝下了一趟南洋,试图续上下西洋海线,为下西洋做准备。

  他十四岁亲政这年,也是北京被去掉行在的第一年,正式定北京为京师,打这之后北京才是明朝的都城。

  这几件事恰巧是文官最厌恶的,基本上是谁碰谁死!

  仁宗不想迁都,死了。

  宣宗想下西洋,死了。

  结果这些事全被朱祁镇干成了……

  ……

  洪熙朝时期,杨士奇还发明了三公三孤衔。

  太师、太傅、太保与少师、少傅、少保,这些可不只是荣誉头衔,还能领一份一品俸禄。

  杨士奇自己就领三份俸禄。

  正二品兵部尚书这是一份,从一品少傅又是一份,最后华盖殿大学士还有一份。

  杨士奇还是很厉害的,知道官场讲究和光同尘,还有三司六部二十四衙门呢,不都得弄点雪花银花花?

  所以杨士奇给所有的官员又弄了一种叫柴薪银的收入,就是朝廷给配的杂役我们不用,通通高价折成白银。

  所以说明朝官员养不起仆人那都是无稽之谈,用他们自己养么,是他们都给换成银子了。

  还有冬天的炭敬、夏天的冰敬、征税时的火耗……

  真算下来,比宋朝收入还要多!

  诸位皇帝不敢言语。

  毕竟百官嚷嚷着俸禄低,拿前朝一对比,确实低,所以对这些事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处理。

  说到底,还是他们生来富贵,不当家不知柴米贵。

  不知道在太祖眼里面,五百两白银是什么概念。

  朱元璋怒气未消:“百官不办事,那就让肃清营去干,以此名单两年之前便有贪腐记录的一律下狱,两年之后的逐一调查。”

  “三万余人杀起来咱都心疼!敲定好此案罪犯名单,把这些人通通送倭岛挖矿!”

  ……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chuwu8.com。初五小说网手机版:https://m.chuwu8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